导航中医药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打印本页]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9 10:2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attach]1748[/attach]
2008年11月10日中国中医药报第四版中药版 发表有关《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相关报道(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 ... 0/content_15519.htm),全文如下: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 冯 磊 本报记者
近日,由广西中医学院邓家刚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问世,书中将所选的428种化学药物按主要功效分为“解表化学中药”、“清热化学中药”等21章加以介绍,将布洛芬等西药进行四气五味、性味归经。而这种思路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争议。
赞成:是一个理论创新
本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可冀作序。陈可冀院士在该书序言中所预料的“必有激烈批评或争议……”同时也指出,“它提供了一种思路,我看它也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网友“开卷有益”认为作者从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规律出发,对中药理论进行了理论的创新,提出了新的名词:化学中药,为中医药学知识元素的拓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推荐!网友“张惠祥“认为,此(书)乃中西医结合,世界医学真理归一之重要道路,正是祝味菊先生早年所提倡的,现在科学发展了,这一步也该走了。
网友“中医夜话”认为用中医解读西医是可能的,解读的步子应一步步走,吸取其对人体形态结构等生命物质客观认知的内容为中医所用,结合中医理论对人体生理病理进行再认识,形成源自于中西医又高出于中西医的中国新医学理论模式,以此作为解读西医的笫一步,至于如何解读西药归经问题,则是顺理成章之事了,符合生命理性的部分就保留,不合则抛弃。
反对:部分观点经不起推敲
网友“古来圣贤皆寂寞”却不赞成上述的观点,他认为“一读之下,大为失望”,书中很多地方尚有商榷之处,通篇没有一个经过实证的观点,用模糊不清的中医药性理论来解释较为明确的化学药物。
他认为,编写小组的12位专家不能用经验代替科学实验,比如,牛顿以前不知有多少人看到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止12个物理学家吧?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是万有引力作用?中国古代侩子手砍了一辈子人头,有几个知道大脑中央前后回是主管运动还是感觉啊?有几个知道脊髓中的前角运动细胞和下行性运动传导通路啊?科学研究不是临床经验所能替代的,更需要探索精神、科学假说和实验证明,缺一不可。
作者:中药理论需要探索
邓家刚教授介绍,撰写本书的原始动机和主要目的就是尝试应用中医的认知方法对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及其应用规律进行研究,主张将化学物质作为一种新的中药药用资源来研究。是为了探索化学药物广泛作为中药应用的可行性,也为应用中医方法论研究现代自然的、社会的各种现象,丰富和扩增中医药的知识元素提供一种思考和示范。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化学药物作为中药作用,真正有理论有实践的,当推民国时期河北张锡纯为第一人。每个时期都是用中医的认知方法研究当时的事情,现在也不例外,中药的发展一向是与时俱进的,之所以之前没有人提及把西药等化学药物进行性味归经,一方面也与我国的国力有关,试想,如果我们制定标准,像中药出口美国必须符合FDA的条件拿来应用到中国,那么给化学药物按照中医理论进行性味归经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网友“冬去春来”所说,《化学中药》是刚开垦的处女地,当人们习惯了西医研究中医方式后,对中医研究西医持怀疑或不安的态度,中医的性味、归经的依据似乎很难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找到,中医应该是包容的,从《神农本草》的365种药物到现代《中华本草》的8980种药物,应该是中医包容的结果,化学中药的研究是中医药的包容的延续,尽管它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毕竟走出了第一步。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9 10:38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1/09 10:43am 第 1 次编辑]
健康报《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导读
2008年10月23日的健康报第6版书苑的“书海观潮”中刊登题为“化学药物原来可以这样用——《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导读”,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导读。这篇文章中分了以下几个栏目:
1.阅读提示与内容提要
2.专家序言(摘要)
总称“化学中药”未敢苟同
至少是理论上的创新
3.前言和绪论(摘要)
开河之作 欢迎批评
化学中药成为中药的可能性
4.读者点评
中医药数千年发展与时俱进
5.网友热评
路子要一步步走 真理越辩越明
强烈支持这个研究思路
《化学中药》是刚开恳的处女地
科学需要科学假说和推论
[attach]1749[/attach]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9 10:5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健康报《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导读
2008年10月23日的健康报第6版书苑的“书海观潮”中刊登题为“化学药物原来可以这样用——《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导读”,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导读。这篇文章中分了以下几个栏目:
1.阅读提示与内容提要
2.专家序言(摘要)
总称“化学中药”未敢苟同
至少是理论上的创新
3.前言和绪论(摘要)
开河之作 欢迎批评
化学中药成为中药的可能性
4.读者点评
中医药数千年发展与时俱进
5.网友热评
路子要一步步走 真理越辩越明
强烈支持这个研究思路
《化学中药》是刚开恳的处女地
科学需要科学假说和推论
[attach]1750[/attach]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9 11:0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编辑话语
《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上市以来,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关书中的核心学术主张“化学中药”的讨论正在逐步地展开,已经有很多读者和朋友参与进来。
作为这部著作的策划编辑,我觉得用最容易让大家了解“化学中药”这个观点的话来解释就是作者们认为现行的西药应该成为与植物类中药、动物类中药、矿物类中药并列的另外一大类中药,那就是“化学中药”,也正是我们的副书名“中药新家族”的用意,这本书就是用中医、中药理论去对这些西药进行论述,包括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乃至配伍应用等等。
这部著作的主编是广西中医学院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及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中医973项目的课题负责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该有的都已经有了,他出版这本书,不是为了图名,更不是为了图利,为的是希望通过他的团队的研究为树立中医的自信尽一点绵薄之力,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然!
这是个新主张,所以被大家认识要有时间,那么大家的讨论,正是这个“学术主张”为大家认知的途径之一。欢迎关心中医药发展的朋友去阅读,去评论!
本书网上购书链接地址: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313201
卓越网: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 ... p;prodid=bkbk842913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9 12:2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欢迎讨论!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9 12:3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呵呵,初来乍到,很多论坛的功能还不会用,只有向版主求援,谢谢了啊。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1 10:4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陈可冀院士序
广西邓家刚教授曾来家访,邀予为其《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写序,我踌躇许久,认为该巨著虽费尽心血,但似并不尽成熟,必有激烈批评或争议,拟婉拒;过数月,邓又电催,且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张立军同志更又望在出版前为之成序,云各种见解均可谈,似此如终不允诺,不免有不情之嫌。
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现正进入新时代的关口,书刊汹涌,良莠纷陈,有理想主义的,也有功利主义的, 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也确有不少下了很大苦功,折射出编撰者的丰富知识和新的思路的,本书著者的良苦心愿亦可由此书中概见。
中药药性理论是我国数千年来长期实践的归纳,是中医药学精华之论,用于临床常可收桴鼓之效;部分西药也可从临床中体验到类似现象;但眼下就将所有化学药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固属无可厚非,但将化学药,包括生物制剂统以中药理论规范或分类,总称为“化学中药”,却未敢苟同,毕竟很多很多化学药并未在病家中进行前瞻性的科学验证,取得足够的证据足以使人们信服也。
中医药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应立足本土,追求传承创新;其间沟通中外今古,需要不断反思与超越;此书虽必会有责难和批评,但学术发展既需要有科学精神,也要有假想,更要有勇气和思想准备,介入争鸣;但我提倡讨论问题时要多些和谐,少些敌意和醋意才好。
本书著者经年艰辛,成书面世在即, 提供了一种思路,我看它也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是为序。
作者:
却波渔翁
时间:
2009-1-11 14:5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呵呵,要买一本看看!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1 17:4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旻珺先生可否发一篇书中的内容,分享一下.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2 14:48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好啊,本来也是准备贴一些书稿的内容过来给大家了解的。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2 15:50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第一章 绪论
一、关于化学中药的概念
什么是化学中药?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中药。《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可见,这个概念有两个要件:即“中医药理论”和“药物”,而其中最核心的要件当属“中医药理论”,无疑,它是对该类药物属性的限定。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用的药物,才能称为“中药”,换言之,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
有人会问,化学中药与一直以来所说的“西药中用”或“辨证应用西药”有何不同。回答是:大有不同。西药中用也好,辨证应用西药也罢,都是一回事,其药物本身始终姓“西”而不姓“中”,虽说“中用”、“辨证应用”都离不开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但这种“用”,解决的是个别的或是部分的问题,而不是此类药物普遍的问题;这种指导,只是个别的、部分的指导,而不是系统的、整体的指导。因此,“中用”或“辨证应用”的“西药”,并不具有中药的特性,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配伍、升降浮沉等。而化学中药则不同,化学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遵循中医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应用中医对传统中药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对化学药物的中药属性进行理论思辩和临床应用研究,使该类药物拥有中药的身份,具有中药的特征性标识,从而能够普遍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可以说,“西药中用”或“辨证应用西药”是解决个别“用”的问题,而“化学中药”研究解决的不仅是“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理”的问题、药物的体系问题,最终使该类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会说,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实际上就是“西药中药化”。不错,从过程来说,从现阶段来说,化学中药的研究,首先是借鉴现代医学应用化学药物的经验,将已经作为“西药”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中药特性和应用规律的研究。但从方法论来说,从历史的长远的角度来说,化学中药的研究不是“西药中药化”,一来化学物质入药,中医古已有之,二来我们不是等出现一个新西药就研究这个新西药并将其中药化,而是期望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化学中药研究的方法体系后,中医药学家会对那些尚未作西药用的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和应用规律进行研究,也可能根据中医应用的需要,用化学的方法去生产新的化学中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对化学药物的研究称之为“化学中药”研究。
……
三、关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的可能性问题
理论上说,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的药物都是中药,那么,只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去应用化学药物,化学药物成为中药就是不难理解的事;另一方面,在传统中药中,有植物药(如麻黄、桂枝)、动物药(如鹿茸、阿胶),也有矿物药(如石膏、滑石)等,这些都是自然存在的或经人工加工的治疗疾病的物质,化学药物也是一类治疗疾病的物质,毫无疑问,此类药物不仅可能而且应该成为中医的常用药物,即中药。中药中除了植、动、矿物药外,理所当然应该有化学药物。
………
我们将所讨论的命题限定在“化学中药研究”上。这样可以避开了西药与中药两个带有不同学科理论体系特征的事物的争论。在这一命题中,我们从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将化学物品作为一种防治疾病的物质来研究,更加直接地说,我们研究的是“西药”的原料而不是“西药”本身。举一个例子来说,面包和饺子都是用面粉做成的,若我们研究如何用面包做成饺子,恐怕是十分困难的,或者说是根本做不到的,但若我们研究用来做面包的面粉如何做成饺子,那应该说是可行的,至少是可以尝试并有望获得成功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可能性。要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几点是必须要说清楚的:
1.化学物质入药(用作中药)自古有之。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原生态的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如石膏、雄黄、朱砂、岩盐等;另一种是采用人工提炼或人工合成等方法获取较纯的化学物质或新的化合物作为中药使用,如升丹、降丹、秋石、芒硝、西瓜霜、砒石、龙脑等。
2.新物质入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从不间断。这里既包括中华民族本土不同疆域所产的植物、动物、矿物、化合物作为新的中药使用,同时也包括不少来自外埠的“舶来品”作为新的中药来使用。对于汉民族来说,其他民族的药用物质也是中药新的资源,………这些新增的品种和外来药物,肯定经过从无知到初知到熟知,从不能入药到个别的、局部的民间应用到众多的、广泛的行业应用的过程。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过程,肯定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种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整个中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自主原创与吸收同化,不断创新和不断丰富的过程。
3.化学药物入药已有了最初步的、但又极为重要的理论准备与实践探索。现代中医、中西医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为开展化学中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对化学药物之中药特性的认识。近二十多年来,众多学者知难而上,开展大量的“西药中用”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不仅对“西药中用”的研究模式、方法等进行了宏观的设计,而且还对阿司匹林、阿托品、头孢拉定、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心得安、吗丁啉、强的松、利血平、D860、抗抑郁药、钙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尼莫地平、β-受体阻滞剂普萘罗尔等化学药物的中药属性进行了临床研究。这些可贵的探索,无疑为开展化学中药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4.极其重要的认识论上的问题,即物质的使用价值,不在于该物质的来源,而在于该物质自身的物质属性及应用该物质的认知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该物质的应用目的。中国人发明并广泛用来制鞭炮烟花的火药,外国人用来制造子弹;外国人常用来制作匕首和工艺品的犀角,中国人却用作清热凉血的良药。
5.化学中药研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会也不可能像一些学者所称:“一名中医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绝对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2000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这样的观点有点过于理想化了。诚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依靠政府强大的科技引导,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这一研究,无疑会加快对化学药物中药属性的认识,探索出初步的可以指导中医临床的应用规律。但要使化学药物真正纳入中药的体系,真正成为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根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化学中药”,还有很多诸如政策法规、技术方法与规范等问题。因此,一不能急于求成,二不能因“西药传进中国的历史已经很久了、从张锡纯把阿司匹林当解表药加入汤剂开始,并不是没有人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应用过西药,但是至今阿司匹林也未被中药学概括到解表药类中去”,从而怀疑化学药物成为中药的可能性,因为个别人的觉悟和尝试与普遍的认同和共同实践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2 15:5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呵呵,我的名字太男性化了,所以取个自觉比较女性化的笔名,不想还是被版主称为“先生”了。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9-1-12 17:00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因为有名人效应,书可以畅销。
作者以及邓铁涛忘记了取象比类与、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已经失败,难道以中医为参考系研究西医能够成功吗?邓铁涛先生舍弃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五脏相关学说,得到1800万人民币科学研究经费,这是名人效应。这是他积极倡导纯中医的回报,而他自己的中医纯吗?!这是先造反,后招安,造反的目的是为招安作铺垫。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2 18:0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下面引用由
旻珺编辑
在
2009/01/12 03:57pm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的名字太男性化了,所以取个自觉比较女性化的笔名,不想还是被版主称为“先生”了。
呵呵,对不起了,旻珺女士,我以前对来论坛交流的朋友都称先生了,谢谢介绍的内容。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3 17:4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嗯,谢谢大家诚心为作者出谋划策!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3 17:5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第一章 解表化学中药(节选)
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功效,治疗表证的化学药物,称为解表化学中药。
中医认为:风、寒、热、湿等六淫邪气侵犯肌表,肺气不宣可导致表证。表证多在肺经与膀胱经,常见证型有风寒表证与风热表证两类。风寒表证可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症;风热表证可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脉浮数等症。
本章所述的化学中药具有消除或减轻上述各种症状的作用。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贝诺酯等可用于发汗解表、祛风退热;双水杨酯、异丙安替比林、乙水杨胺等则可用于发散风热。在现代药物学中,主要归属解热、镇痛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
Paracetamol
本品又名醋氨酚、扑热息痛、泰诺、Acetaminophen,为乙酰苯胺类药物,呈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分子式为C8H9NO2。
【性味归经】性温,味微苦、辛。归肺、肝、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退热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本品发汗解表作用良好,长于退热,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类似,为风寒表证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的常用药;取其退热作用,风热表证发热明显者也可用。
2.用于风湿痹痛、偏头痛。本品有缓和的祛风止痛作用,可用于风湿痹证,如肢体关节疼痛以及偏头痛、头痛。也可用于癌性疼痛与手术后止痛。
【用法用量】口服:1次0.3~0.6g,1日0.6~0.8g。1日量不宜超过2g,疗程不宜超过10日。儿童12岁以下按每日1.5g/m2分次服,或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剂量。肌肉注射,1次0.15~0.25g。
【制剂】片剂:每片0.3g、0.5g;胶囊剂:每粒0.3g;咀嚼片:每片80mg;泡腾冲剂:每袋0.1g、0.5g;口服液:每支0.25g(10ml);栓剂:每粒0.15g、0.3g、0.6g;直肠给药:1次0.3~0.6g,1日1~2次;注射液:每支0.075g(1ml)、0.25g(2ml);凝胶剂:每支120mg(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肝肾不足者慎服;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
【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脸色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
【备注】现代药物学将本品归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阿司匹林
Aspirin
本品又名乙酰水杨酸、醋柳酸,为水杨酸类药物,呈白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分子式为C9H8O4。
【性味归经】性温,味微酸、辛、苦;有小毒。归膀胱、心、肾经。
【功效】发汗解表,退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身疼。本品芳香疏散,功善发汗解表、祛风退热止痛,是外感风寒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的常用药。取其退热作用,对于风热表证之发热重者,亦为适用。
2.用于风湿痹痛、牙痛、痛经等痛症。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性走窜,有较强的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作用,为治风湿痹痛、肌肉关节疼痛的常用药。因本品长于止痛,亦适用于牙痛、痛经等痛症。
3.用于胸痹心痛、中风、卒中。本品能温通血脉、行血散瘀,对血行不畅、瘀血内阻所致的胸痹心痛、中风、卒中等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用于外感发热:每次服0.3~0.6g,1日3次,需要时可4小时1次。直肠给药:1次0.3~0.6g,1日0.9~1.8g;儿童按年龄或按每千克体重计算剂量。用于风湿痹痛:1次0.6~1g,1日3~4g;服时宜嚼碎,并可与制酸剂合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3个月为1疗程。小儿1日0.1g/kg,分3次服,前3天先服半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用于预防胸痹心痛与血瘀证,每日1次,每次75~150mg。
【制剂】片剂:每片0.05g、0.1g、0.2g、0.3g、0.5g;泡腾片:每片0.3g、0.5g;肠溶片(胶囊):每片(粒)40mg、0.15g、0.3g、0.5g;散剂:每袋0.1g、0.5g;栓剂:每粒0.1g、0.3g、0.45g、0.5g。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强,表证汗出者慎用。脾胃虚弱、肝肾不足、心气虚者、哺乳期妇女慎服,孕妇不宜用。
【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易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脘腹不适或疼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或穿孔、哮喘、隐疹,甚至高热、大汗、谵妄、神昏欲脱等。
【禁忌证】活动性溃疡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禁用;对本品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维生素K缺乏、血小板缺乏症、血友病患者忌用;出现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者、出血体质者也应禁用。
【备注】现代药物学将本品归为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古代最初是从柳树和绣线菊中提取,19世纪始利用化学合成制取。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3 18:00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1/13 06:01pm 第 1 次编辑]
作者关于化学中药研究解问之一
第一、提出化学中药研究,是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基本问题的洪潮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应用中医的方法论研究现代事物(包括现代自然环境、现代社会环境、现代人文环境等),从一个方面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
第二、应用客观存在的物质或创造人类所需的物质来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学科都必须研究的课题,中医学也不应也不会另外,因此,我们提出对普遍存在的化学物质作为中药应用的问题,是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一种学科责任,化学物质的中药属性及其中医药的功效表达与应用, 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正如有位朋友所问: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指导医学的临床实践呢?寒凉属性能说明什么问题?如何用于临床?等等,都是必须正视和必须通过长期的研究去回答的问题。但倘若我们不提出这个命题,不以此引起从多学人对此的关注,又何来这样的问号?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14 12:1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内容很丰富的,谢谢分享。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1-14 18:4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谢谢分享
作者:
杏林童子
时间:
2009-1-14 20:52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值得学习与探索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8 22:4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二
此前有好心的朋友对我所主张的化学中药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这项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回顾性研究的价值及注意寻找金指标等等。本人就其中的一些意见已作了说明,这里再就其中的一些问题阐述本人的观点如下:
第三、本人认为本项研究对中医临床不仅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是意义重大。这其中,一是解决药源的问题,天然的药物资源越来越少,中医必须寻找新的药用资源,除了人工繁育种植外,应当根据需要积极发展合成中药;二是解决中医师应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的合法性问题,不可否认,现代中医应用化学药物治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严格的执业资格和执业范围来说,似乎是不合法的。因此,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医师就有可能遭遇无药可用和有药不能用的尴尬。当然,这里必须说明两点,其一,这是从历史的长远角度来认识的涉及中医发展战略性的问题;其二,由上而决定了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的大小取决于本研究的成熟程度及中医药界内对此的认同程度。
第四、我们承认,我们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并没有前瞻性的实验研究为依据,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样就会影响这个学术主张的正确性和说明力。应用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由来已久,至少从清末及民国初期至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我们团队中的临床各科主任,应用化学药物治疗也有20多年的经验积累,有着大量应用化学药物的感性认识,因此,我们提出进行化学中药研究,并以中医药的表述方法来阐述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绝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回顾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都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都有应用的价值,关键在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案的设计。现行极为时髦的循证医学的评价方法中也包括有回顾性研究。从已往的研究事实中评价其效果、寻找共有特征和探索普遍规律,回顾性研究也是十分必须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打算先对一定样本量的双诊断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的研究,探索一些最常用的化学药物的应用与中医证候症状及其效应的关系,以此作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的前瞻性研究设计的前期基础。这在我们关于化学中药研究总体设计中已经作了明确的阐述和安排了的。(待续)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8 22:4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三
第五、有人提醒我,对于化学中药的研究不仅要采用前瞻性的研究设计,而且要寻找“金指标”,只有找到金指标才能说明我们所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无疑是善意的。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对整个化学中药研究的柜架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
第一步:系统提出化学中药的概念并以出版《化学中药》一书为载体鲜明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这一概念及学术主张的提出,主要基于我们长期的中西医临床实践及深入的思考;
第二步: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分析相当样本量的病案资料,找出数种化学药物临床应用时的疗效与中医病症病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方向和重点;
第三步:即是遵循前瞻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并实施化学物质中药特性的临床研究,探索化学中药应用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论证化学中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认为并且相信,通过这样的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研究,一定能够得到极为有用的东西,一定能够揭示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的规律。
至于说到金指标,我们认为化学中药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使化学物质能够作为中药来应用,这种应用应当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并建立有多维综合应用指征的原则,但我们不会去追求所谓的金指标。因为所有在现阶段称为“金指标”的那些指标,其实都是相对的仅供参考的指标,绝对的“金指标”并不存在。比如,即使是在西方,按照现代药物学的方法去研究的开发新药,应该说都是有很明确的指标的,看起来也似乎很科学很合理,但事实上也有诸多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也是有利有弊的,有一些甚至药物之弊还大于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西方国家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反应停”虽然用于妊娠失眠有确切的疗效,但却造成胎儿畸形,使12000多名新生儿来到人间后便成为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先天畸形儿,尽管后来人们给予这些畸形儿以无限的关爱,却终究挽救不了其早早夭折的厄运。我们应当记取这样的教训,应当应用一种综合的评价办法来考察医学(包括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疾病的干预效应,而不是将其押于一些所谓的“金指标”上。
作者:
765632886
时间:
2009-1-19 02:5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就其原则而言,不以西药为西药,而只是把它们看做是一些药,运用中医药性归纳理论是可能总结其中医角度的药物功效的,但问题是,中医的药物性能归纳理论是否成熟与完备,上述归纳是否建立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而是否可以用中医理论指导其临床。如果归纳的前提不可靠,那么归纳的结果,也就可以想见了。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19 22:1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1/19 10:13pm 第 1 次编辑]
是的,所以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专业界人士能够关注这个思路,正如作者所说“提出化学中药研究,是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基本问题的洪潮下,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应用中医的方法论研究现代事物,从一个方面促进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对整个化学中药研究的框架作了一个初步的设计:第一步:系统提出化学中药的概念并以出版《化学中药》一书为载体鲜明提出化学中药研究的学术主张;第二步: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通过总结分析相当样本量的病案资料,找出数种化学药物临床应用时的疗效与中医病症病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寻找方向和重点;第三步:即是遵循前瞻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并实施化学物质中药特性的临床研究,探索化学中药应用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论证化学中药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认为并且相信,通过这样的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研究,一定能够得到极为有用的东西,一定能够揭示化学物质作为中药使用的规律。”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23 21:5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四
第六、有人认为,本人提出的化学中药的概念,不够准确,主要是其内涵不能概括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所列的全部药物,因为其中除了大部份是化学合成物及化学提取物外,还有一部份是生物制剂,如抗生素、血液制剂等。关于这个问题,本人也是经过很长时间思考,反复斟酌推敲,最后才定了下来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这是一类与以往来源于植物的中药,来源于矿物的中药,来源于动物的中药所不同的药物,它应当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称谓,有学者曾提出“西药中用”的命题,但我们所要做的与他们所说的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一类药物的应用问题,而且我们还要解决这类药物的归属问题,不论“西药中用”在实践上能够走多远,它都不能给予这类药物一个身份,它依旧是“西药”,其意义,除了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外,对于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其促进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本人提出了“化学中药”的概念,试图将这类按中医药理论来应用的化学物质归属于中药的范畴,给它以一个中药的身份,表明其是来源于化学物质的中药。其二,虽然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除了大部份是化学合成物或提取物,也包括了一部份生物制剂,但这些生物制剂,其化学成份基本上是清楚的,其在人体内代谢的生物化学过程也是清楚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也可以将其看作化学物质,只不过一部份是无机化学物质,一部份是有机化学物质而已,因此,本人认为,将这类药物统称为化学中药,并无不妥之处,也不会对此产生歧义,只不是因其刚刚问世,众人对其较为陌生,一时间不适应而已。久而久之,约定成俗,用的多了,也就习惯了。(待续)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23 22:0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五
有读者问:中药是有复方的,既然称为化学中药,是否也有复方。
这个问题问得好!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应用中药治病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中药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特别是对复杂症情的处理,复方中药就可以通过多方位多途径地发挥药效作用。可以说,中药复方是中医为解决复杂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用药方式方法。
那么,化学中药既然是中药大家族的一员,是化学物质赋予了中药的特性,理论上讲,既然具有中药的特性,就可以按照中药应用的配伍原则和规律进行组方,从而形成化学中药的复方。事实上,化学药物也有配伍使用的现象。比如二联针三联针,抗菌素的联合用药、复合维生素等,都体现出复方用药的精神。在中医临床实践上,也曾有过以化学中药配伍使用的复方。民国初期河北名医张锡纯就以石膏与阿斯匹林配伍组成“石膏阿斯匹林汤”,用于治疗温病壮热脉洪等症。因此,化学中药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配伍。当然,《化学中药》一书只是化学中药研究的一个开端,其中尚不涉及复方配伍的问题。(待续)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1-24 16:50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谢谢分享!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1-24 21:2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说句实在的话,我不反对任何药物纳入中药,可是中药的气性要讲啊?温热凉寒理清了,还有干燥润湿哈!不然的话,难以进入的…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1-24 21:3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如果连中药气性都弄不明白,只知什么解表清里,补气降逆等等,研究西药可以纳入只能是模糊的用药吧了…
作者:
墨魂浓醇
时间:
2009-1-24 21:4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无论用任何一味,真正了解它,除了它温热凉寒气性,必须还有干燥润湿的气性结合存在!如麻黄一味而言,一般中医只知属温性,可以解风寒,却不知属它属燥还是润性等。
中药的研究远远不是这么简单的,生植物中药可以炮制转化,而西药以成品怎么炮制转化?当然,中药也有矿物类化学品,但毕竟是极少数,不能占主流。所以,研究中药发展还是以植物类为好。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27 10:06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六
七、一位从事现代药理学的朋友在读《化学中药》一书后,询问如何确定其中各味化学中药的归经,问是不是在肝脏代谢就认为是归肝经,但大数药物都是经肝或肝肾代谢,是不是这些药都可以确定其归肝、肾经?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中药归经的含义及其形成、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与现代医学的脏器概念之差别。
我们先来看看中药归经的含义及其形成。一般认为,中医所说的归经,是指中药对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我的理解,所谓归经,其实就是中医学对中药作用趋向性或说中药作用选择性、专属性的一种定位理论。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作用趋向性或选择性,二是定位。比如,中药枸杞子归肝经,就是说枸杞子的药效作用趋向肝经,或说枸杞子在脏腑经络中对肝具有选择性作用的特性;反过来,我们了解到枸杞子归肝经,那就使我们明确了枸杞子药效作用定位在肝而不在别的脏腑。
那么,中药的归经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有学者认为,中药归经理论起源于秦汉(《内经》《本经》),唐宋时期形成归经理论的雏型,到金元时期确立了系统的归经理论。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到清代汪昂《本草备要》“凡药色青、味酸、气燥,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再到李时珍:“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风病”等等,我们可以看到,中药归经的形成是紧密联系临床疗效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说。中药归经就是中药对病症特异性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用桔梗、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症。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肝经。由上可见,中药的归经,与药物的代谢无关,而与其作用方向有关,因此,不能说在肝脏代谢就是归经,而是能治疗肝脏或相关经络病症的药物,才能称其归肝经。(待续)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27 10:12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六(续)
(续前)
有关中医学的脏腑的概念与西医学的脏腑器官概念,这是两个不同医学理论体系下的不同概念。西医学的脏器概念,主要是解剖学上的概念,虽然也有功能的表达,但也主要限于该脏器本身的功能;而中医学的脏器概念,主要是功能上的概念,或者说是功能与解剖相结合的概念,并且,中医学脏器功能不仅仅是该脏器自身的功能,而是一个系统功能的集中体现。
比如,“心”这个概念,在西医学上,它是循环系统的一个器官,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其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而在中医学上,心脏是一个综合性的代称,并不单指器官“心藏”,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就已经作了十分清楚的定义,《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也就是说心在人身中的地位就好像一国之君,是最高的领导者与主持者,所以身体各器官因为失去心的主持,而发生的失调现象,就属心病。同时心又与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等有关,这又包括了西医学中大脑的部份功能了。再有,“心主血脉”,又指心对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样的道理,中医学中的其他脏器也具有同样内涵。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中药归经理论所说的“归心、肝、肺、脾、肾经”中的五脏,就不是西医学所说的相应器官,因此,我们在《化学中药》一书中标注的归经,就是中医学中脏腑经络学说的概念。当然,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我们还会考虑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在组织器官中人富集情况及药物效就与中医脏腑经络系统对应性情况,来表述该化学物质的归经隶属关系。
作者:
秦子
时间:
2009-1-28 11:5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不知这算不算中西汇通,大家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能泥古。化学、物理等都是科技发展的结果,被谁利用,并且用的好就属于谁,并不是说他天生就属于谁。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1-30 21:14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七
一位过客在我的博客留言,称对《化学中药》“一读之下,大失所望”,因为“通篇没有一个经过实证的观点,用模糊不清的中医药性理论来解释较为明确的化学药物”,还以“铝制的模型飞机磨碎了入药起什么作用?如果飞机是铁制的呢?”的发问,来质疑“任何化学物质具有中医寒热温凉等药性”的命题。对此,一方面我们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化学中药》研究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愿意就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些必要的说明,比如对这位过客的留言,我们认为:
1.倘若不站在应用中医药方法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角度来看待《化学中药》研究,那么,你肯定会失望的,这是因为:我们不是引经据典地论说中医原有理论框架中的某个或某方面的问题,也不是用现代科学的原理或方法来讨论中医药的问题,这是大家已经习惯的熟悉的东西了,现在放在你面前的似乎是“另类”的东西,是用了中医药的方法和述语来讨论一个现代的事物,能否能引起共鸣,完全取决读她的人的立足点。
2.说“通篇没有一个经过实证的观点”,这要看这个“实证”指的什么了?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若为前者,那么我们十分坦诚地告诉你,我们没有做,也不打算做,因为迄今为止,有关中医药的实验研究的动物模型及实验方法,与中医药理论本质要求尚相去甚远。要是后者,那我们也可坦诚地告诉你,原来还没有像现在常见的那种形式的临床研究,但编写本书的12位作者,都是长期从事中药理论研究,并且有着长达2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方面的科室主任、教授、博士,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省级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工作,从一个普通的住院医生到主任医师,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同时应用中药和化学药物治疗疾病,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病例观察呢,他们所积累的经验、第一手的认识,是多少个实证难与之相比?在编写《化学中药》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对每一药物进行集体讨论,反复斟酌推敲,最后才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另外,本书除了“绪论”部份是说理的外,其余各章都是直接介绍药物的,基本上是本部工具书的格局,并不像一些理论著作那样,对介绍的观点进行实例论证,这也是体例所决定的,也是过客看不到所谓“实证”的原因罢?
3.据资料介绍,全世界约有1000万—5000万个生物物种,已知的仅有140万种,但1998年出版的《中华本草》也仅有收入8980种中药。我们所说的是作为中药使用的化学物质具有中药的特性,而不是“任何化学物质”,这是过客所强加的,再说,试图用飞机模型入药的例子来证谬,真不知从何说起啊!
4.任何一门科学都会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中医学也好,西医学也好,概莫例外,因此,不论对中医学有何种偏见,也不必认为其有羞要遮,西医学也绝不是过客所说的那块遮羞布。
5.科学发展是需要科学假说和推论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是这样,李四光从地质力学的原理出发推论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从而才有了以后一批批油田的出现······我们不敢与这些世界级的科学家相比,但我们化学中药的学术主张同样也是一种关于中医发展的科学假说。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4 22:0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2/04 10:09pm 第 1 次编辑]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八
这些天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及过客,对《化学中药》一书的出版问题发表了不少的评论,我们十分感谢大家对此事的关心。这些评论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即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对一件事物,理解的或直觉上感觉不错的,说几句肯定的支持的话,不理解的或直觉上感觉不好的,说几句否定的批评的话,这都很正常,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本人既感谢来自鼓励的、支持的意见,也感谢批评的、提醒的意见,因为这些意见对于活跃学术气氛是有帮助的。这里想说明三点:
一、《化学中药》一书的出版,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现代中医学者应当尝试用中医的方法研究现代的事物,在药物方面来说,应当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物质(可能作为药物使用的化学物质)的中药特性。为了提供一个样式,我们对已长期使用的化学药物作了药性和功能主治等中医的表述。读者们对此感兴趣并认为有点道理的愿意支持的,可以去寻找证据来证实她;相反,对此不感兴趣或认为没有道理的要反对的,也可以不去理会她或去寻找证据来证伪她。
二、对于一些过客所疑虑的或希望《化学中药》的编著们应当开展更多的工作,以充足的事实来论证其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对的,其实,从一开始设想写这本书以及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们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将我们的想法反映在这本书的绪论部份了,对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都作了明确的叙述,只要大家仔细读一下,就可以了解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我们十分诚恳地对所有善意关心这件事的专家学者及其他朋友们,对这些原则和方法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方便对我们提出帮助,特录书中基本原则和方法如下:
基本原则
(1)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遵循中医传统认知规律,突出中医理论思维的特色。
(2)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以临床疗效为依据,突出研究结果的实用性。
(3)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遵循化学药物的应用原则,确保化学中药应用的安全性。
(4)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须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力求全面把握化学中药的特性。
基本方法
(1)病案信息分析法。
(2)临床对比试验法。
(3)药物实体辨识法。
三、我们对我们正在做的这件事,称为“化学中药研究”,对其中产生的观点我们称之为“学术主张”(而非“学”或“学说”),因此,“绪论”中的五大部份,我们都是以“关于·····问题”的形式出现,这实际上是一种讨论式的表述。之所以采用这样的一种表述方式,并不是我们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而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基于对众多文献和临床事实的分析而进行的一种理论思考,肯定存在着需要不断修正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更多对此感兴趣的人们的参与。我们认为这样处理是较为审慎的。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7 09:1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九——化学中药研究真的是应运而来?
08年11月11日傍晚,在云南中医学院欢迎参加泛珠江区域(9+2)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联席会代表的晚宴上,出席本次会议的众多高校领导及专家不约而同地谈论一个问题,就是中医师的执业限制问题,主要缘起于一些中医学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外科手术并出了医疗事故的,普遍被认为是超范围执业,与此类似,中医学各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考影像等执业资格,都纷纷提出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规,允许中医师在上述范围执业。在谈论的当中,有人也提到了中医师使用“西药”的合法性问题,也十分担心一当出现医疗事故,同样会遭到质疑而败诉。
这正是《化学中药》一书中所已经提及的顾虑和关于开展化学中药研究必要性的认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化学中药研究似乎真是应运而来了。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8 22:46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2/08 10:49pm 第 2 次编辑]
作者 关于化学中药研究之解问 十
最近一段时间,先后在广西卫生厅组织的中医骨干培训班及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论坛等场合,对化学中药研究的基本观点、意义、内容、方法等作了简介,反映非常好,在讲座中,也有提出一些问题的,结合博客上的一些不同看法,作以下解释:
一、有人问:西药的应用是有周期的,比如,国家过一段时间就会公布一批淘汰的西药名单,化学中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二、有人认为:西医走西医的路,中医走中医的路,不能把西药用于中药。
三、有人问:化学中药的归经是如何确定的,是根据该药的作用来归纳的还是根据该药与某些中药的有效成份相似,而参照该中药的归经来写的。
以上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没有很好理解化学中药研究的对象,我们已多次强调过,我们提出的化学中药研究,是主张将化学物质作为一种中药新资源来研究,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而不是西药,在书中现在只是以化学药物作一个例子来研究,本质上研究的对象远比西药广泛,西药有应用周期问题,物质没有周期;我们主张将化学物质作为中药来用,而不是西药,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在书的绪论中已经加以讨论了。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化学中药的中药特性问题,归经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如何确定化学中药的归经,我们在编写说明中也作了交待,化学中药的归经是以药物的主治病症所属腑脏经络来确定的,而不是参照中药的有效成份来描写的。
十分诚挚地希望关心化学中药研究的各位同道能够多看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编写说明和绪论部份,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基本观点。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17 22:20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最近有些忙,有几日未到论坛来了,过来看看,呵呵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23 22:2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张锡纯妙用化学中药—阿斯匹林之法(一)
张锡纯(公元1860-1933),河北盐城名医,为我国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医学衷心参西录》中的医方、医论、药物论述及医案医话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可,其对化学中药—阿斯匹林的应用可谓独具匠心,兹摘录简介如下:
一、释药性,善与石膏配伍使用。张氏认为: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斯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这妙也。
二、制药方,立化学中药配伍使用之典范。在《医学衷心参西录》医方中,有一个处方尤显特别,那就是“石膏阿斯匹林汤”。方中药物组成为石膏二两(扎细) 阿斯匹林一瓦,以“治周身壮热,心中而且渴,舌上苔白欲黄,其脉洪滑,或头犹觉疼,周身犹有拘束之意者之症者”。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26 22:1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偶然发现《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主编在新浪开了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yongyidjg),期待作者对“化学中药”的后续研究和进一步阐发。
作者:
非常道
时间:
2009-2-28 09:5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石膏(硫酸钙)、胆矾(硫酸铜)、砒霜(氧化砷)都是已有的化学中药,其它化学品当然也可以四气五味归经纳入中药。当然不是所有的化学品都归中药。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2-28 23:24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前几日见到一位系统读了《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的老专家,他对本书的作者研究团队提出了两条建议:一,研究的初期应以中药药理研究的作用来归类化学药物,这样才能发现规律,即所谓“抓大放小”;二,应按照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的模式来研究这些化学药物的配伍使用,这样才能使化学中药的研究之路一步步走下去,而不致陷于单味药的研究之中。感觉颇有道理,记录于此。
作者:
czq123689
时间:
2009-3-3 12:1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内容很丰富的,学习了.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3-10 21:57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张锡纯妙用化学中药—阿斯匹林之法(续)
三、善通变,用治内外病症。张氏对阿斯匹林的应用,既参考其现代药理作用,又不拘泥于其原来的适应范围,而是根据其临症的丰富经验,灵活应用于外感、斑疹、疮毒内陷、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
四、明病机,证情不同用法不同。张氏用阿斯匹林与石膏配伍使用可谓匠心独运,“或前后互用,可一时并用”,认为“通变化裁,存乎其人,果能息息与病机相赴,功效岂有穷哉!”
如治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腑,其人头疼舌苔犹白者,张氏认为,此时“仍带表证”,先用阿斯匹林一瓦,白蔗糖化水送服以汗之,待其汗出遍体之时,复用生石膏两许,煎汤乘热饮之,在表之热解,在里之热亦随汗而解。
又如,若其头已不疼,舌苔微黄,似无表证矣,而脉象犹浮,虽洪滑而按之不实者,仍可用阿斯匹林来发汗,但张氏改变了服用的时间,先用石膏七八钱,或两许,煮汤服之,俾热势少衰,然后投以阿斯匹林,则汗既易出,汗后病亦易解。
再如,若其热未随汗全解,仍可徐饮以生石膏汤,清其余热。若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其人表里俱热,大便不滑泻者,可用生石膏五六钱,煎汤冲服阿斯匹林半瓦许,俾服后,微似有汗,内毒透彻,斑疹可全然托出。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张锡纯对阿斯匹林的应用是颇费研究的,这在当时化学药物刚刚进入中国不久,人们对这种泊来品普遍缺乏认识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如何细致入微,实在是难能可贵,从中也可折射出这位中医大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学术境界和坚定不移的学科自信,堪称我等学习的楷模。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9-3-11 21:3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张锡纯妙用化学中药—阿斯匹林之法
现在医院西医的朋友最喜欢用小计量预防和抗血栓。
作者:
后土世界
时间:
2009-3-13 15:53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好像看过类似的,衷中参西录有这方面的记载吧?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3-26 21:48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3/26 09:54pm 第 1 次编辑]
近来忙于即将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明医圣李时珍》同名小说的编辑出版事宜,有近2周没过来了,抱歉!
对《化学中药》这本书的关注却从未消减,自己做过中医学院的学生、做过中医学院的老师、做过中医临床医生,如今成为编辑,觉得有义务、有责任为传播祖国医药尽自己的一份力!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4-1 21:0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2009年3月30日至31日,由广西区政府、中国工程院主办,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等承办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美丽的绿城南宁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工程院的刘德培、肖培根、刘昌孝等9位院士及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科学院、南京植物园等各地著名中药学专家学者、区内各科研单位、高等学校近70多人参加了会议。广西区政府副主席上午出席了开幕式,李康副主席下午接见了与会的院士并宴请了各地的著名学者。
会议期间,作为知名中医药专家,《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主编邓家刚教授向与会的北京大学等专家及部分院士介绍了本书及“将化学物质作为一种中药新资源研究”的学术主张,得到广泛的认同,认为这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创新思维,应当加快深入研究。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4-12 17:1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4/12 05:26pm 第 3 次编辑]
网友评论摘选之一
用中医理论来指导西药的临床运用,可以使西药应用更合理,更人性化!(环球中医网网友吴子仲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4-12 17:31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网友评论摘选之二
后人发展中医应该不拘形式,从不同角度出发,百家争鸣,对也罢,错也罢,不论是非,总能为中医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化学中药也是独辟蹊径,从另一思路出手研究中医,可敬! (环球中医网网友道成堂)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4-13 20:04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4/13 08:06pm 第 1 次编辑]
网友评论摘选之三
很好,这个想法有创意。中医学不是一个单独孤立的学科,她是个借鉴、融合、发展、壮大的活体,她吸收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繁荣的哲学、理学、思想、算术等知识,才得以成为现代的有特色的西医学无法替代的中医学,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她没有引入更鲜活的知识,她的枯竭势在必然,那么只能说是我们没有能力让她传给后代,当然罪在我们。
《化学中药》的提法很好,这似乎正在用我们的理论感化着西医药,并把它引入到我们的方法上。
在我学中药的时候,我在日记本上就写下这样的话:以后的中药学习应该会再多一样,或者说把现代西医所言的药理研究融合到中药药性中来掌握。
愿你们早日成功。
环球中医网网友朱秀成200901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4-13 20:09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这个贴子最后由旻珺编辑在 2009/04/13 08:13pm 第 1 次编辑]
网友评论摘选之四
西药、中药、民族药、化学药,应该同等看待,不同的是我们对它们的药性认识程度不一样,或说我们熟悉程度不一样,用药习惯也就不一样,运用中医理论应该能很好的解释清楚。君不见,中医发展数千年来,出现过无数的名医名家,他们的用药习惯并不见得相同,但都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环球中医网网友zkgong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9-4-13 20:18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从另一思路研究中医,可敬!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5-4 13:38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网友评论摘选之五
支持邓家刚教授的研究!
这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真正途径,它可以进一步丰富中医的用药!
化学中药可能能够抢救那些在临床上已经失效的化学药!
环球中医网网友净面尊者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5-4 13:46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网友评论摘选之六
支持
强烈支持,此乃中西医结合,世界医学真理归一之重要道路,正是祝味菊先生早年所提倡的,现在科学发展了,这一步也该走了。
环球中医网网友张惠祥
作者:
旻珺编辑
时间:
2009-5-6 20:55
标题:
是非功过之《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
网友评论摘选之七
尊敬的邓院长,你好!今天我利用结课之余到王府井书店小传,无意发现了你的《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好书,好书!!!我毫不犹豫地购了一本,欲于收藏。我虽不是名家,但也在国内某民办大学(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民办中医药大学)担任中药学教授。我认为你写了一本好书。我们知道:尽管玻尔模型在现在看来是比较粗糙的,但是,它的意义并不在于模型本身,而在于建立模型时引入的概念。我认为:化学中药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引起我们的一些“专家”在已经成名后的今天,不得不再去重新学习或去思考什么才是中药。难道传统的中药是除了化学成分或有效部位以外的另外一类物质吗?
环球中医网网友xiong_sg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