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打印本页]

作者: yanshoufeng    时间: 2008-6-6 09:54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watermark]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中医的入门第一步就是对人体常态的取象比类分析,建立常规的参照标准;而中草药的入门则是先不考虑治疗价值如何,对各种植物进行取象比类分析。待这种常规分析熟练之后,根据取象比类原则和人体失常状态的病理特征需要,就可以灵活地选取相应的中草药进行状态矫正。提出“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的著名论点的医圣孙思邈坚决反对使用现成药方的作法,其根据就在此。当然,对于一般医生来说,具有象孙思邈那样丰富而准确的取象比类经验是有困难的,现成药方虽然有用的,但为了提高疗效.最好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略加增减。发挥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治疗指向的相关联想。?

  金荞麦为什么用在结石处方里?中医用药出了了解药物的四气五味外,还有一个重要外形特征."取象比类"用药.金荞麦为根块体形似瘤状物.就是取象其形,用其性。推理出某些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再如,皂刺,广佛手为什么用于皮科病止痒?都是基于这个道理。又如识别草药性能的口诀:中空草木多治风,叶枝对生能调红,叶边长刺消风肿,叶中白浆拔毒功,内血皮白通血脉,奇形疙瘩可散结。特别是针对疑难杂病时应当充分吸收古医经验.
[/watermark]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6 12:40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类象推演思维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思维方式之一。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学,在其理论和临床实际中有大量类象推演思维现象。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6 14:58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中药色效相关的理论探讨
  刘志军
    探讨中医理论与中药色效的关系 ,采用中医取象比类法 ,论述中药色效特点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湖南衡阳421001
【关键词】:中药;取象比类法;色效相关
【分类号】:R275.9
【DOI】:cnki:ISSN:1008-4231.0.2003-02-012
【正文快照】:
  目前 ,色素性皮肤病的防治对医学界来说仍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 ,吾师欧阳恒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认为中药材的颜色与药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并在取象比类思维启示下创立了“以色治色法”治疗色素性皮肤病 ,已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1] 。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为其临床研究及推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6 14:59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详细内容请参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年第12期“理论探微”版块。

中药药象学在皮肤疮疡科临床中的应用
欧阳恒
(湖南中医药大学二附院,湖南长沙410005)
近日仔细阅读了有关中药药象学的几遍文章,颇有同感并觉欣慰。中药的基本作用就在于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消除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这种纠偏的前提使你必须熟悉药物不同的气味和归经才能把握住每一药物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辨证论治,或是现代的病证结合论治,组配药物与药物间出现相互作用,有些药物互相协同而增进疗效;也有些药物因为相互对抗而减轻或消除了原有毒性、副作用;更有相畏相反作用者,发生毒害。中药的应用就是在掌握了大量配伍知识和药物宜忌关系的实践过程中日渐发展的。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复方对复杂的病证的治疗,兼顾全面,其疗效自然较好,这其中也与中药药象学的参考、运用不无关联。
中药药象学的思维方法,来源于“取象比类”直觉体悟的认知。中医外科史上就有“以毒攻毒”的方法,如被疯狗咬伤者,即处死疯狗取其脑髓外敷伤口。笔者于临床上每遇重症型脑疽患者,即所谓颈痈合并脓毒血症病人,为防疽毒内陷,往往运用“红升白降外科家当”、含有砷汞之丹药制剂,施治于局部,用以煨脓长肉,或拔毒蚀腐,腐去肌生令皮长。我院外科创始人肖梓荣教授曾承袭下来的治疗皮肤癌的宝贵经验,就是采用自制的降丹药五虎丹,调剂成各种剂型,依序第,适量贴敷或嵌顿于癌瘤组织部位,使恶性肿块先后蚀落殆尽,遗留疡面用生肌药收口。这些都是“以毒攻毒”治重病、癌瘤的方法。肝开窍于目,补肝可以明目,某些目疾食些猪肝菜肴可以获得改善;动物的肺脏气道网孔多,咳喘病人常炖猪肺吃,很有镇咳定喘成效。肺主皮毛,肺气通,肌肤泽。这些就是“以脏治脏”。早些报道某研究所发现一种外观形似肿瘤的“药材”,经过研究证明其也确实有抗肿瘤的活性,用以治疗某些肿瘤收到了相应的效果,后来该药材被冠以抗肿瘤的专用名词。银屑病暗红色斑丘块,被复着厚层银白色鳞屑,其外观与白藓皮、杉树皮、松树皮等外形近似,用其煎水泡浴,可以明显祛除银屑病部分皮损。这就是中药药象学的“以形治形”。
早年夏初,从外院转来一病人,躯干发疹伴瘙痒一年余不愈。外院第一次进行病理活检,报告为“玫瑰糠疹”,经过三个月治疗不效,又进行第二次病理活检,报告为“类牛皮癣”。此后的治疗不但未效,反又增加了瘙痒,进行第三次病理活检,又回落到“玫瑰糠疹”的报告上。仔细问病史,结合躯干暗红色或色素沉着性斑丘疹,其长轴多与皮纹走向一致的特点,考虑到与“风热疮”相当。病延日久已成血虚风燥之象,拟用神应养真丹合消风导赤汤加减,首诊7付,水煎服即获小效。但转而忆起某资料载有多吃肉皮,能使功能低下的组织细胞得到改善,减少皱纹,使皮肤保持光滑,遂用行气运脾治疗皮水之“五皮散”,再加上丹皮、五加皮、地骨皮、冬瓜皮、土槿皮、蝉衣、蛇蜕等十几种皮类药,组配成有健脾祛湿、疏风活血的方子,佐加从皮部取材的杜仲、肉桂,取其性味温香,益肾通络,引药直达病所。守方服药21剂,完全解除了病人的苦楚,这就是“以皮治皮”的效应。白癜风,中医认为是气血不和、肝肾不足致生白斑;黄褐斑,中医认为是火燥结滞致生黄褐斑或黑斑。在调和气血、滋益肝肾的的基础上,酌情投入与白斑相反的带较深色素的药材,如补骨脂、黑芝麻、黑豆、紫背浮萍、玫瑰花、鸡冠花等,意欲以药材之“黑”反其皮损之“白”,用以治疗白癜风;用与黄褐斑、黑斑颜色相反的白色药材,如白芷、白芨、白术、白菊花、白杨树皮、白花蛇舌草等,意欲以药材之“白”反其皮损之“黑”,用以治疗黄褐斑或黑变病类,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这是针对色素性皮肤病的“以色治色”法。
佛手原本是疏肝解郁、理气宽胸治疗胃腹病的一种良药,但因其整个外部形态象人的手指,手指抓搔可止痒,因此联想到凡是形似搔爪类的药材,或凡带刺、带棘类药材,如皂角刺、蒺藜子、路路通等,都有可能发挥抓搔功能的作用。在瘙痒性疾病祛风止痒治疗中,适当地加上佛手等,其协调方中主药调气活血、祛风止痒的效果是肯定的。这就是“寓搔意治瘙法”的方法。
中药药象学在皮肤疮疡科临床上的应用,如前所说的以毒攻毒、以脏治脏、以形治形、以皮治皮、以色治色、寓搔意治瘙法等等,均是运用药象学理论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作为中药理论上的一种补充,又可开拓人们的视野,增加中医治疗方法的手段,实践证明它是安全、有效的,它的客观存在是合理的。诚然,其公信度尚待进一步实验来支撑,但其对应机体恰到好处的取材效用,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操作上也有它的片面性,甚或不乏荒谬之说,对此,我们不应随意指责,要择善而从,方可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临床水平。
作者简介
欧阳恒,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
国家重点中医皮肤疮疡专病医疗中心主任。
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时间: 2008-6-6 15:55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取象比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属于科学方法.取象比类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如果把取象比类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结果如何?
作者: 城里娃脑    时间: 2008-6-6 15:59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下面引用由王勇1232008/06/06 02:59pm 发表的内容:
详细内容请参考《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年第12期“理论探微”版块。

中药药象学在皮肤疮疡科临床中的应用
欧阳恒
...
自从张洁古提出“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于是时方派蓬勃发展,但是自从清朝至民国经方派的兴起,遂将时方派贬的一文不值,认为时方多好玄思不重临床,颇有废除时方之势。张洁古只是提出“古方今病不相能”,未说“古法今病不相能”。
不知何时时方能与经方打一次擂,就像当年废除中医时,孔伯华与西医比擂一样!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6 18:48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下面引用由中西医融合观2008/06/06 03:55pm 发表的内容:
取象比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属于科学方法.取象比类只具有或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如果把取象比类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结果如何?
类象推演思维对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导,把取象比类与科学方法相结合,融会!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6 18:53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中药药象学研究的可行性 (2007/05/16)
        继《中国中医药报》总第2605期(2006年9月15日)发表了笔者《试谈中药药象学研究的必要性》之后,现试从古代医家药象思维出发进行中药作用原理研究及临床实践,来阐明中药进行药象学研究的可行性。
        丰富的中药药象理论散见于历代医药著作
        宋代以后,大批儒士加入医生行列,医学被儒家认同为格物穷理的学问体系。出现了一大批被谢观先生称为“新派”的探讨中药作用原理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疏》、《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经疏证》、《本草求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唐容川云:“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
        徐灵胎先生反复强调“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形同而性亦近,物理盖可推矣”、“知此理,则凡药皆可类推矣。”也就是说古人是先从对药物外形、质地、颜色、气味、习性、生长环境等自然特性的观察、体验中,意识到该种药物可能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符合古代先民的原始思维),然后再试用于人体进行验证,即应象。如果确实有效,那么就通过口耳相传或文字被流传、记录下来,并以此为依据,结合从感观认识到的自然特性,应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述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产生疗效或毒效的机理,再以此理论作指导,去反复认识药物、用药治病,经过历代医家无数次反复检验、印证,最后才总结、提高形成“概括性”的原理。正如徐灵胎所言:“药之受气于天地,各有专能,故所治各不同。于形质气味细察而详分之,必有一定之理也。”吴瑭在《本草蒙筌》说:“直从格物致知得来”、“得此知察理之精,求五色五味之外,凡辨药须就物理体会,方有妙语。”可见运用这种格物求理的方法,使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用药时就会有的放矢,调和脏腑,补偏救弊,可自得之。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6月06日 06:53pm 时添加 -=-=-=-=-
  中药药象学与近代名医临床实践
        《范文甫专辑》中论治黄某不寐案云:“苦不寐,百药不能治,召余处方,以百合一两(30g),紫苏叶三钱(9g),二味煎服,三贴而安。问曰:此治不寐而效,本何书?余曰:我尝种百合花,见其朝开暮合,又种紫苏,见其叶朝仰暮垂,取其意而用之。”又治绍兴某秋温大热一案:“百药不能退,幸不化燥,延余到绍……查前医皆用白虎、苇茎汤等之类,无懈可击,亦无别法可想。适彼处多栽荷花,叶上露珠可受,嘱备毛巾四块煎透,绞极燥,撩竹竿上稻田中收露水煎药,二日而烧退。”此方系从气候悟出,亦为医方所无。
        祖国医学讲求援物比类,从物象中寻求医药的道理。因为中医学重要思想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相应。用物理来解释医理,在祖国医学中时常见到。例如,一般用于药物和诊断治疗五行归类。肾主水,色黑,此类药物色黑而多“汁”音,如玄参、补骨脂等,可以治肾病,但是,从物理体会医理,更是学医者应当时时留意的地方。古时候有名的医家讲究此道,对医术的提高很有帮助。例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中关于桑叶理肺的论述,从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体察出它能够走肺而宣肺气,用以创制桑菊饮,治疗风温轻证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颇有效,即是善从物性学医者。
        在“谈学习本草学”中,认为不可忽视药物的性味,冬青子(女贞子),冬季收,属寒,补肾。葱,春天长得快,得春升纯阳之气,所以对通阳有一定功效。麻黄生长之处,即使冬天下雪时,其周围雪也易融化,温散的药性可能也由此悟出。夏枯草是夏季收成的,故清肝火效果较好。五味子,味苦、辛、酸、咸、甘,入心、肺、肝、脾、肾,属阳,主涩精气、补五脏。这些关于中药性、味的经验,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吴以岭在《络病学》虫药通络、藤药通络中,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常用原则。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者,可以藤类药物通络散结,如雷公藤、络石藤、忍冬藤、青风藤、鸡血藤等。
        张大明在《小说中医》中也认为中医学是象医学,如果能了解这些药的形象,可能会有助于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药物的功能。
        卢崇汉在《扶阳讲记》中对附子的功用利用自然之象进行解释。他说:“附子移苗的时间是冬至,收成的时间是夏至。冬至是一阳生,一阳来复之际。冬至到夏至这个阶段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完全体现了‘以火消阴’的真义。附子的种收正是禀受了这样一个‘立极’之气,所以附子的温热不是凭空来的,它作为扶阳的第一要药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这跟天道的运行有决定的关系。而附子为什么非要在江油这个地方才算是得地呢?大家可以思考。四川江油位处西南,是坤土最厚的地方,而土是能够藏火的,就是能够完完全全把天道所给的阳气,聚集到附子里面,从而使附子有这样一个雄厚的热量。”
        深入研究中药药象理论有重要意义
        利用药物的气、味、色、形、质、性情、时地等表象,来推知中药的各种作用,也是比较困难的。对此,徐灵胎先生也早有觉悟:“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之去面黑干,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耶,则滑泽之物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能之?盖物之生,各得天地一偏之气,故其性自有相制之理。但显于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故古人有单方及秘方,往往以一二种药治一病而得奇中。及视其方,皆不若经方之必有经络奇偶配合之道,而效反神速者,皆得其药之专能也。更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诸石皆沉,海浮石独浮”;“诸石入水皆沉,而浮水石却浮;凡木皆浮于水,独沉香入水则沉”等。若用一般的推导药物作用原理的方法,难以作出解释。但我们若从共性中寻找事物的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便不难理解了。对此《本草问答评注》中作了很好的探索:草木之实,性皆主降,何也?答曰:“物下极则反上;物上极则反下。草木上生果实,为已极矣,故返而下行;实核之性,在于内敛,故降而兼收。”如苍耳子乃苍耳草之果实,按常理应下降,因有芒而体轻松,象肺之形,故入肺经发汗散风寒而胜湿邪。蔓荆子乃蔓荆草之果实,味苦性寒,捣碎发出特殊芳香气,故反能上头顶而疏风散热,为提神醒脑妙药。以上两例,皆系整个果实供药用,必须合形色气味质论之,始得其真性。《本草问答评注》第四十三问曰:芙蓉花何以不散而主收;旋覆花何以不散而主降?答曰:“此亦视其形气而定之也。芙蓉秉秋金之气而质又胶枯,故能收敛,为箍疮妙药。旋覆花滴露而生,花又微皆咸,故主润利去须。”我们就要运用格物致知的原理,进一步揭示看似相像的中药,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药的作用原理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解决了以前比较困惑的理论难题。对“中药药象学”的研究,有可能为中药作用原理的揭示带来新的希望。
信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君竹    时间: 2008-6-6 19:17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好!
作者: 王勇123    时间: 2008-6-7 12:40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以“象”之理探寻传统中药药理  
点击数:13238  
关键词:中药药理 取象比类 天人相应
摘要:本文从“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探寻人与动植物间物性相宜,物类相感的共同规律;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进而揭示传统中药药理学。

取象比类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古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抉取某个事物的象(实象或具象),借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明比暗喻,实引类推,以揣度人体生理病理及治则方药理论的真实变化,或内在的规律,然后综象为理,因理立说,创造出别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本文试图以“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探寻人与动植物间物性相宜,物类相感的共同规律;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进而探寻传统中药药理学。
以“天人相应”观探寻药物性味及功能特性
《内经》从“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相应观出发,将人放在宇宙自然中来考察,把反映自然界物质属性的五行和五脏巧妙地结合,使人与自然溶为一体。五行的每一“行”都是将人体内外环境系统中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属起的同构系统。如天之燥气,由于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首先侵入人体肺部,从而导致肺、鼻、大肠、皮毛出现燥症。治疗则选用辛味性凉之类的同类属性的药物。这种同构系统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因素的组合,其中包括诸如方位、季节、气候、五脏、五味、五色、五体、五官、五志、五音等人体内外环境系统的不同层次,借以表达人与自然的种种联系。又如药物的五味入五脏,药物五色入五脏等等。各类事物彼此虽然现象不同,但俱有共通的规律。
汉末《神农本草经》始有中药药性理论,在序例中谈到“药有酸咸甘苦辛,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又提出了“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药有君臣佐使”、“药有阴阳配合”[1]等等,这些阴阳、气味之论,多言简意奥,那么药物为什么具有四气、五味、阴阳之性呢?在此借助明代医家缪希雍对药物气味产生之理的论述:“夫物之生也必禀乎天,其成也必资乎地。天布令,主发生,寒热温凉,四时之气行焉,阳也;地凝质,主成物,酸苦辛咸甘淡,五行之味滋焉,阴也。”
[2]此论说明了,药物的四性得自于自然的四时之气,气由天生,故随四季变化而有寒热温凉之分;味由地出,故随五行所属,而有酸苦甘辛咸之别。这完全是从生长在自然界的药物来揭示其阴阳五行之性。基于“天人相应”的基本观点,天地是一个庞大系统,人又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小系统,人和一切动植物一样,同处于自然界,具有同一性,“万物同源,天人一体”。人与动植物之间有着物性相宜,物类相感的共同规律。事物之间,都有内在联系,能相互影响。对此近代医家陆晋笙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天地间金石草木鸟兽鱼虫,亦得四时阴阳之气以生,惟皆偏而不纯,故取以为药,乃偏以治偏之法。以寒气之药化病气之热,以热气之药化病气之寒……是药之所以能治病者,其原理本乎四时阴阳而来,乃贯彻天人一致之学。”(《景景室医稿杂存》)由此可见,世界万物都是感天地阴阳之气而成,人亦如此,人之病是得天地之气之偏,而中药也得天地一偏之气,因此中药治病乃是以偏治偏,这种用药之理和人之理一样也都存在于四时阴阳之中。因此,古人认为天地人各部的同属事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天人相应律。
以“阴阳四时”之象探寻药物性味及功能特性
《内经》将五脏按阴阳四时之象进行了类比分属,即“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阳中之太阴(少阴),通于秋气。肾者……阴中之少阴(太阴),通于冬气。肝者……阳(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金元医家张元素则据此大受启发,从阴阳四时之象来阐发中药药理。把对应“阴中之少阳”的春,概括为“风升生”即春季有风之象,有万物生长之象,有上升之象;把对应“阳中之太阳”的夏,概括为“热浮长”即夏季有热象,有万物长养之象;把对应“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的长夏,概括为“湿化成”即湿土同类,中央黄土具有万物之本源,化气成物之功;把对应“阳中之少阴”的秋,概括为“燥降收”即秋季有燥象,万物经夏之长养、彰显之后,精华开始内收;把对应“阴中之太阴”的冬,概括为“寒沉藏”即冬季有寒象,其气下沉,万物之精密而内藏。[3],张氏按“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之象,将药物分成五大类,他认为某一类的药物,得了某一四时天地之气,而这类药物就具有某一天地之气之功。如“风升生”一类,将具有疗风、疏风、生发、上升药理作用的药物,划分到此类,并以春之象来解释这类药物之理,如麻黄升散而发汗,柴胡、升麻生发少阳肝胆之气等等,张氏的“药类法象”从阴阳四时之象中寻求药物的机理,是将阴阳、四时、五行、气味厚薄、寒热温凉,溶在自然中,以“象”的维度和喻意来感悟药物的性质及功能特性。
从“同气相求”之理探寻药物功能特性
清初著名的医家张志聪对药理研究别具特色,提出了“因象用形”说,这是从一味药的具体形态用取象的方法来分析它的功能,其“象”就成了某药之所以有某种功能的根据、原理,其取象的方法非常灵活,只要中药与人体某一部分形状、颜色相同,部位、功能相似,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天人共通律。如白芨敛肺生肌,郁金利胆,核桃健脑,补骨脂补肾,牛膝其节如膝,故能治膝胫之疾属形相同而相通;桑椹补血,丹参活血,茜草止血属色相同而相通;茯苓皮、陈皮、桑皮、大腹皮治皮之水肿,以皮治皮;桂心温心气,莲子心清心火,以心治心;续断多筋而续绝伤,杜仲多筋坚韧能坚筋骨,伸筋草似筋而能舒筋通络,以筋治筋;荔核、橘核,治睾丸病症,以核治丸;又如猪心治心悸,猪肚治胃,猪肾治腰,鹿鞭、狗肾治阳痿,虎骨、豹骨强筋壮骨,以脏补脏。此乃从药用部位与人体中的部位相似而相通。
又如花为植物的生殖器官,多数花类植物有活血调经之功,如红花、玫瑰花、月季花等;种子类药材多有促人“生子”之效,如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芡实等以补肾固精;穿山甲、水蛭都有“钻穿”特性,具有通络之效;皂刺、棘刺有“刺破”之性,具有破脓排脓之功;王不留行“性走而不守”,有行血通经下乳之功。此取其功能相似而相通,因其象而用其形,皆显示了“以类相从,同气相求”的“天人共通”的规律。
以“生物全息”之理探寻中药药理
由于人体和自然界有着共同的规律,将人体看作是天地的缩影,这种思想包涵着生物全息的科学道理,现代有人以全息的理论来认识中药与人体的天人共通律,认为中药与中药、生态环境、人体、时间、空间是全息的,把动植物药与人体的全息对应关系划分为同形全息,同色全息,同位全息,同质全息,同功全息等层次。当人的某一部分信息缺乏时,人就会生病,用与其全息度较高的中药补充该部分缺乏的全息或激发潜在信息显现,从而使病人康复。这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天人共通”合拍一致。同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增益的作用,异类事物之间有相互减损的作用,故曰:“同则相从,反则相距”(《管子·白心》)。
总之,古人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将事物按着不同的“相似块”联系在一起,尽管有些“相似块”只说明了某些外部特征,其中某些内部结构与性质尚未搞清楚,但借助于按外部特征构成的“相似块”进行“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仍能揭示其规律性,并为证明“相似块”的内部结构及性质,为中医药学纳入科学体系铺平了道路。[4]
以“象""之理研究中医传统中药药理学的内容,不管其多么复杂,从方法论上看仍不出比象、法象、取象、因象,或取时之象,或取形之象,或境象,或势象,或位象,但其基本理论都是本于阴阳四时五行之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序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9.
[2]缪希雍撰,夏魁周校注.神农本草经疏·卷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
[3]张元素撰,任应秋点校.医学启源[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68~200.
[4]王大鹏.中医思想方法与基本观点[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30.
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 陆秀兰



作者: yanshoufeng    时间: 2008-6-7 17:29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感谢以上各位楼上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补充意见!开眼界了!学习了!谢谢!!
作者: 震撼2008    时间: 2008-6-7 17:49
标题: [原创]取象比类与中药形态归类功效指向
!
作者: 野人山    时间: 2023-9-9 10:52
象思维是中医的经典思维。
医,
象也。
易也。
意也。




欢迎光临 导航中医药 (http://gtcm.info/) Powered by Discuz! X3.4